AI时代共情能力的探讨与未来展望

日期:2025-07-14 17:49:37 / 人气:30



AI是否具备共情能力

• 共情的定义与构成:心理学上,共情由“认知共情”“情绪共情”和“共情关怀”三部分组成。“认知共情”是在认知和理性层面理解他人想法、感受和处境的能力;“情绪共情”指在情感上与他人感同身受的状态;“共情关怀”强调发自内心地关心并想要改善他人处境的动机。

• AI在共情方面的表现:从认知角度看,LLM具备一定共情能力。它通过学习海量人类文字和对话来预测场景下的回应,能根据统计规律对人类表达进行表征,推断意图并给出合适回应。如抑郁症患者认为ChatGPT能整理其混乱思绪。然而,AI没有真实身体、大脑和相似情感系统,无法从字面意义上“感受”情绪,不能产生情绪共情,也没有与共情关怀相对应的生理系统,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助他人或为他人牺牲自身资源。此外,AI不会累,随时能回应倾诉,且是更纯粹的“倾听者”,不会评头论足,这使得许多人更愿意向AI透露隐私和脆弱。

• 不同人对AI共情的接受差异:心理学家迈克尔·因兹利希特认为部分人对AI共情的排斥源于对新技术的不信任,他相信AI是比人类更好的共情者,接纳AI共情可提升幸福感。而学者阿纳特·佩里则认为人类共情能力的局限性正是其价值所在,人类因情绪和认知资源有限,来自他人的共情才格外珍贵。她的团队研究发现,人类对AI共情的偏好取决于寻求共情的原因,若只在认知层面被理解,不排斥AI回应;若根本需求是情感共鸣,则会选择人类倾听。

AI共情的未来想象

• AI作为共情辅助:一种可能是将AI作为共情的辅助工具,而非替代人类。大模型擅长说话的特点可帮助不善言辞或有社交障碍的人更好地表达感受、建立连结。共情研究专家贾米尔·扎基提出,AI虽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感同身受”能力,但有很多表达习惯和对话方式值得人类学习,如更纯粹地倾听、复述和支持。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也表明,基于LLM打造的实时协作助手HAILEY能提升用户在互助论坛回复的共情得分,且未让用户过度依赖AI,反而激发了人们共情的潜力。

• 构建真正具备情感感受能力的AI:另一种大胆设想是构建真正具备感受人类情感能力的AI。神经科学家莱奥·克里斯托夫 - 摩尔等人提出一种新的AI训练框架,通过模拟人类内在的“体感”状态与需求,使AI具有维持自身稳态的动机,从而具备和人类一样的“脆弱性”,能与人类的情绪体验产生真正的共鸣,而不仅是给出文字层面的回应。尽管这种设想距离广泛实现尚有距离,但为未来AI共情的发展提供了启发性的视角。

对人类与AI关系的思考

人类与技术的互动塑造着彼此,大语言模型在对话与共情中展示的潜力,将深刻影响我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对共情的期待以及共情的道德价值。我们需要思考,在从AI那里学习表达共情的能力后,是否会更有勇气面对现实里他人的情感诉求;习惯了AI共情的便利和无风险回应后,是否会因害怕真实社交的不确定性而退回手机屏幕前;当屏幕里朋友的回复掺杂着AI润色的文字时,能否区分真诚的流露。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追问和探讨。

作者:恒耀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恒耀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