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药房寒冬:老板一年净亏 2000 万,关店潮下的生存困局
日期:2025-09-04 20:40:45 / 人气:9
“忙活一年净亏 2000 多万元”—— 某区域连锁药房老板的自述,道出了当下中国连锁药房行业的集体焦虑。从 2009 年到 2024 年,全国药店数量从 38.14 万家飙升至 68 万家,平均每万人拥有 4.6 家药店,远超美日水平;但盛极而衰,2024 年全国关闭零售药店约 3.9 万家,首次进入负增长阶段,2025 年第一季度再净减少 3000 家。曾经的 “朝阳行业” 为何一夜入冬?从头部上市企业到区域连锁,从 “疯狂扩张” 到 “挣扎求生”,连锁药房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一、行业现状:从 “疯狂扩张” 到 “集体关店”
连锁药房行业的转折,并非偶然。过去 15 年的高速增长,更多是 “红利驱动” 而非 “能力驱动”;当红利褪去,过度扩张的泡沫破裂,行业陷入 “关店潮” 与 “亏损潮” 的双重打击。
(一)数量泡沫:70 万家药店远超合理需求
“按照国外 5000-6000 人支撑一家药房的比例,国内 30-40 万家药店就足够了,现在却有 68 万家,至少三分之一要关门。” 某上市药房企业董事长的判断,直指行业的核心问题 —— 数量严重过剩。
这种过剩源于前几年的 “扩张狂欢”:资本带头高价收购药店,上市公司和中大型连锁被迫跟进,甚至出现 “开药店不是为了卖药,而是为了卖药店” 的畸形模式。某行业组织负责人坦言:“那时候大家被资本裹挟,不收店就怕被对手吞并,根本没考虑市场需求。”
泡沫破裂后,关店成为必然。2024 年官方统计关店 3.9 万家,但实际远不止于此 —— 由于政策允许 “关店后半年内保留资质、换址重开”,大量 “店没了、证还在” 的药店未被纳入统计,业内估计实际关店数超 7 万家。2025 年,关店潮仍在延续,某区域连锁已关闭 120 家门店,计划下半年继续关店;老百姓大药房上半年直营门店净减少 197 家,全年计划以 “老店转加盟” 为主,实质收缩直营规模。
(二)利润寒冬:从 “赚钱” 到 “减亏” 的心态转变
“以前聚在一起讨论怎么发展、怎么赚钱,现在只聊怎么活下去、怎么减亏。” 行业心态的转变,折射出利润空间的急剧萎缩。
头部上市企业的利润率已降至 1%-3%:年销售额 1 亿元,纯利润仅 200-600 万元;区域连锁更惨,某省会连锁去年净亏 2000 多万元,今年虽 “勉强盈利”,靠的也是 “关店甩包袱”,而非业务好转。
利润下滑的直接原因是 “成本高企 + 收入下滑”:一方面,药店多位于临街商铺,租金、人力成本持续上涨;另一方面,线上低价冲击、药品集采政策压缩了定价空间,部分药品线上售价甚至低于进货价,“卖得越多亏得越狠”。
二、亏损根源:三大 “死穴” 扼住行业咽喉
连锁药房的困境,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 “政策变化 + 市场冲击 + 自身积弊” 共同作用的结果。三大 “死穴” 相互交织,让行业陷入 “越努力越亏损” 的怪圈。
(一)死穴一:线上冲击,线下利润被 “抽血”
“线上卖得越多,亏得越狠,只能拿线下赚的钱补线上的窟窿。” 这是区域连锁老板的无奈。线上平台的 “低价内卷”,彻底打乱了药品零售的价格体系:
- 低于成本价促销:太极藿香正气液进货价 14 元,线上促销仅卖 2 元,一盒亏 12 元;三九感冒灵进货价 13-14 元,线上常卖 4-5 元,“流量产品” 成了 “亏损重灾区”;
- 平台抽成压垮利润:线上订单需支付平台 15% 左右的抽成和配送费,而药店整体毛利率仅 20%,扣除抽成后几乎无利可图;
- 消费习惯转移:一线城市线上购药占比超 20%,年轻人更依赖 “30 分钟送达” 的线上服务,线下药店客流持续流失。
线上冲击的核心是 “流量垄断”—— 平台掌握着用户入口,药店只能被动接受低价和高抽成,陷入 “不做线上没客流,做了线上亏本金” 的两难。
(二)死穴二:政策变化,“红利幻想” 破灭
前几年行业扩张的重要动力,是对 “处方外流” 的期待。2017 年起,“医药分家”“处方外流” 的消息传出,资本认为药店将承接医院外流的处方,迎来 “万亿市场”,于是疯狂布局收购。
但现实是 “处方出不来”:2020 年处方外流的技术通路虽已打通,但由于医院、医生、医保等多方利益博弈,真正外流的处方量极少。某上市药房董事长坦言:“我们等了好几年,直到 2024 年才认清现实 —— 处方外流的利好根本兑现不了。”
与此同时,药品集采政策进一步压缩利润。集采药品价格大幅下降,药店作为零售终端,既无法像医院那样获得政策补贴,又不能擅自抬高售价,只能被动接受 “薄利甚至无利” 的局面。
(三)死穴三:自身积弊,“规模依赖” 难以为继
过去 15 年,行业形成了 “靠规模取胜” 的路径依赖 —— 认为 “门店越多,市场份额越大,利润就越高”。但这种模式存在致命缺陷:
- 扩张成本过高:资本主导的收购中,药店估值被炒到 “销售额的 1.7 倍”,部分企业高价收购后,还没来得及整合消化,市场就已反转;
- 管理能力滞后:门店快速扩张,但信息化、数字化管理跟不上,库存积压、人员冗余问题突出,运营效率低下;
- 产品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药品销售,非药品类(如保健品、日用品)占比低,抗风险能力弱。
当市场萎缩时,“规模” 反而成了 “包袱”—— 门店越多,租金、人力成本越高,亏损压力越大。老百姓大药房 “关闭直营门店、转向加盟” 的策略,本质上是 “甩包袱” 的无奈之举。
三、生存尝试:从 “扩张” 到 “求生” 的艰难转型
面对寒冬,连锁药房企业纷纷尝试自救,但多数措施只能 “治标不治本”,难以扭转行业下行趋势。
(一)关店裁员:最直接的 “减亏” 手段
“关店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赚不到钱就一直关。” 某区域连锁已关闭 120 家门店、裁员 500 人,计划下半年继续关店;头部企业也在收缩直营规模,转向 “轻资产加盟”。
关店的逻辑很简单:关闭亏损门店,减少租金和人力成本。但这只是 “被动防御”—— 关店只能减少亏损,不能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且可能导致市场份额流失,陷入 “关店→客流减少→更亏损” 的恶性循环。
(二)线上线下协同:试图平衡 “流量” 与 “利润”
部分企业尝试 “线上线下一体化”:线下门店作为 “前置仓”,承接线上订单配送;线上通过会员体系、私域流量运营,提升用户粘性。但这种模式面临两大难题:
- 线上低价与线下高价的矛盾:线上卖得便宜,线下价格高,容易导致 “线下引流、线上成交”,反而加剧线下亏损;
- 运营成本高:搭建线上团队、物流配送体系需要大量投入,中小连锁难以承受。
某区域连锁老板坦言:“我们线上订单占比超 20%,但都是亏着卖,只能靠线下补贴,根本不是长久之计。”
(三)产品多元化:探索 “非药品” 增长点
为摆脱对药品的依赖,部分企业加大非药品类商品的投入,如保健品、医疗器械、母婴用品等。但效果有限:
- 竞争激烈:超市、电商平台在非药品领域早已布局,药店缺乏价格和品类优势;
- 消费者认知不足:多数人仍认为 “药店就是卖药的”,对药店的非药品信任度不高。
某上市药房的非药品占比仅 15% 左右,远低于国外药店 30%-50% 的水平,难以支撑利润增长。
(四)专业化服务:聚焦 “慢性病管理”
一些企业尝试 “专业化转型”,聚焦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健康监测等服务,试图通过 “服务增值” 提升用户粘性。但这种模式需要长期投入,且短期内难以见效:
- 专业人才缺乏:药店执业药师数量不足,难以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
- 用户付费意愿低:消费者习惯了 “免费咨询”,对付费健康服务接受度不高。
四、未来展望:行业洗牌不可避免,集中度将大幅提升
连锁药房行业的寒冬,本质上是 “市场出清” 的过程 —— 淘汰过剩产能、劣质企业,推动行业向 “高质量发展” 转型。未来几年,行业将呈现三大趋势:
(一)大规模洗牌:三分之一药店将消失
按照 “5000-6000 人支撑一家药房” 的合理比例,国内药店数量需从 68 万家缩减至 30-40 万家,意味着至少三分之一的药店将关闭。中小连锁、单体药店将成为洗牌的重灾区,部分企业可能破产清算,或被头部企业低价收购。
(二)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主导市场
行业将从 “分散竞争” 转向 “寡头垄断”:头部上市企业凭借资金、管理、供应链优势,通过 “低价收购 + 整合” 扩大市场份额;区域连锁则聚焦本地市场,通过差异化服务生存。老百姓、益丰、大参林等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三)模式创新:从 “卖药” 到 “健康服务” 转型
长期来看,行业的出路在于 “模式创新”—— 摆脱对药品销售的依赖,向 “健康服务提供商” 转型:
- 拓展健康服务:如体检、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等,通过服务创造增值利润;
- 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健康方案,提升运营效率;
- 供应链整合:向上游延伸,参与药品研发、生产,打造自有品牌,降低采购成本。
但这种转型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且面临政策、人才等多重挑战,只有少数头部企业有能力实现。
结语:寒冬过后,谁能活下来?
连锁药房行业的 “黄金时代” 已经结束,寒冬才刚刚开始。从 “老板们讨论怎么赚钱” 到 “讨论怎么减亏”,从 “疯狂扩张” 到 “集体关店”,行业正在为过去的 “盲目乐观” 付出代价。
未来几年,关店潮仍将持续,大量企业将被淘汰;但寒冬也是 “弯道超车” 的机会 —— 那些能及时收缩规模、控制成本、探索新模式的企业,有望在洗牌后存活下来,成为行业的新领军者。
对连锁药房企业而言,现在最需要的是 “清醒的认知”:放弃对 “红利回归” 的幻想,正视行业的结构性变化,从 “规模驱动” 转向 “价值驱动”。只有真正为用户创造健康价值,才能在寒冬中找到生机,迎来下一个春天。
作者:恒耀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在大学里感到自卑是正常的09-04
- 年销百亿黄沙水产市场搬迁:影响...09-04
- 连锁药房寒冬:老板一年净亏 200...09-04
- “如果不是真的喜欢,谁愿意做舔...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