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自己大嘴巴起号,是我今年见过最邪门的事

日期:2025-09-25 16:51:45 / 人气:21


赛博世界正在抽象的路上一路狂飙。现在,如果你刷到有人在短视频平台连续猛扇自己耳光,别着急,这大概不是被人逼迫的校园暴力,而是在“起号”——一位抖音主播连续3天抽自己嘴巴涨粉1.5万的故事,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时代传说。它吸引着素人争相效仿,截至目前#扇巴掌话题已有2.6万人参与,获得4.6亿次观看。

流量彩票:最低门槛的“摸奖”游戏

社交平台上,一个个KOL的“发财故事”构成了时代最广泛传播的都市传说,让普通人相信这些路径可以被复制。在流量世界闯荡,算法既不可知又神秘莫测,如同玩刮刮乐,需不断尝试才能碰运气。而自抽嘴巴,就是橱窗里最便宜的那一张彩票。
对参与者而言,抽的不是脸,是“曝光”;获得的不是虚妄数字,是在数字世界抢到了“被看到”的前排座位。它能掀起热度的核心原因,在于残酷世界留给普通人的机会并不多:跳刀马需要身体协调,擦边需要天赋,段子需要积累——所有方式都费时费力,唯独抽嘴巴,只需有力气就能尝试。这是门槛最低、成本最小、泛用性最广的“摸奖机会”,精准击中了人们对流量的迫切渴望。

起号异化:从“做内容”到“流量献祭”

自抽嘴巴绝非赛博时代的孤立事件,而是起号逻辑迭代后的极端产物。从人人网时代的违禁内容,到如今的自扇耳光、听劝改造、电子宠物(刷礼物办一事)、都市流浪(如“拆二代被赶出家自强”),起号思路早已从“朴实做内容”异化为“对流量之神的献祭式邪修”。
这些同质化内容的共同特点是“低门槛”——只要敢干就能立刻上路。甚至“介绍起号攻略”本身,都成了一种生意和新的起号方式。当起号不再以内容价值为核心,而是以“博眼球”为唯一目标,整个创作生态就陷入了“比烂”的怪圈:越极端、越抽象,越容易获得算法青睐,进而引发更多人效仿,形成恶性循环。

算法神性:被供奉的“流量之神”

有人说算法是最民主的机制,但当下的算法更像“有神性”的存在——它复刻了人类先民对古神的想象:情绪不稳定、不可知、喜怒无常。宙斯会用雷电劈人,波塞冬会掀起海浪;而算法今天青睐视频,明天偏爱直播,今天让你内容爆火,明天复用同款却不给推荐。
与古神不同的是,算法的馈赠能立刻兑现:当人们看到有人凭一篇爆帖就过上理想生活,把自己化为“祭品”期待回馈,就成了毫不意外的选择。法国博主拉斐尔·格拉文的悲剧就是警钟:他在长达298小时的羞辱挑战直播中丧生,即便声称“并非受害者,只是为博眼球赚钱”,也难掩流量献祭背后的残酷本质。

时代隐喻:流量狂欢下的生存焦虑

起号成为人类行为的“最大公约数”,背后是对“流量=更好生活”的信仰,如同古早时代“努力工作就能逆天改命”的执念。但这种信仰正在重塑人们的职业观:当KOL靠更新社交内容获得数倍于朝九晚五的收入,且生活方式看似灵活惬意,不少人对传统职场产生幻灭感,滋生“怨恨主义”(Resenteeism)——厌烦职场的一切。
调研机构whop 2024年数据显示,全美53%的阿尔法世代(2013年出生)将“社交平台创作者”视为理想职业;美国2025年8月青少年失业率达13.9%,应届毕业生失业率5.8%,美联储主席称之为“噩梦”。在就业压力与职业想象重构的双重作用下,起号成了年轻人“逃离旧有职场”的出口,承载着对新型生活方式的投射。

结语:潮水褪去后,只剩被扇红的脸?

抽自己大嘴巴起号,是流量时代的荒诞寓言。它暴露了算法主导下内容生态的异化,也折射出年轻人的生存焦虑。当人们把所有期待寄托于“流量之神”的眷顾,陷入极端博眼球的狂欢,却很少思考:当潮水褪去,除了被扇红的脸,究竟能获得什么、剩下什么?
起号或许是一种生存方式,但绝不会是终点。流量的馈赠向来短暂,唯有回归内容本身的价值,才能在变幻莫测的算法世界里找到真正的立足之地。否则,这场抽象的狂欢,终将沦为一场无人记得的闹剧。

作者:恒耀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恒耀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