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轮爆火:“投进就赚到” 的狂欢背后,是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重新押注

日期:2025-08-31 20:51:40 / 人气:17


“给点机会,让我们也参与一下!” 一家知名医疗公司赴港上市的投行名单刚敲定,某 VC 合伙人的电话就被抢份额的机构打爆。2025 年的港股市场,基石投资从 “无人问津” 摇身变为 “一席难求”:宁德时代 23 家机构争抢基石份额,恒瑞医药将认购门槛抬至 5 亿港元仍供不应求,腾讯因投资老铺黄金浮盈超 50 亿港元……“投进就赚到” 的赚钱效应,让基石轮成为资本竞逐的香饽饽。这场狂欢的背后,不仅是市场情绪的反转,更是资本对中国优质资产价值重估的集体押注。
一、盛况空前:从 “无人接盘” 到 “溢价抢筹”,基石轮的冰火两重天
短短两年间,港股基石投资经历了 “地狱到天堂” 的逆转。前几年 “找不到基石投资人” 的 IPO 项目比比皆是,如今却上演着 “额度不够分” 的激烈争夺,市场风向的转变堪称戏剧性。
1. 头部项目 “一票难求”,门槛水涨船高
2025 年以来,港股头部 IPO 项目的基石争夺进入 “白热化” 阶段,核心表现为 “三高”:
高门槛:恒瑞医药将基石认购门槛设定为 5 亿港元,低于该额度的机构直接被拒;宁德时代的基石份额分配中,早期投资人因话语权大,电话被求购者打爆;
高溢价:部分机构为抢份额,主动提出 “以发行价上限认购”“接受更长锁定期(超 6 个月)”,甚至愿意放弃部分反稀释条款;
高热度:某中资投行透露,其手头热门项目原计划 40% 额度给基石,结果参与资金超额 5 倍,只能 “优中选优” 筛选机构。
这种热度还体现在数据上:2025 年上半年赴港上市的 42 家公司中,36 家引入基石投资人,基石投资金额占总募资额的 43.7%,相当于 “基石撑起 IPO 半边天”。
2. 对比前几年:从 “避之不及” 到 “主动追捧”
2022-2023 年的港股基石投资,曾是机构眼中的 “烫手山芋”:
破发率高:新股上市后破发成为常态,基石投资者解禁即亏损,某生物科技公司基石投资人解禁时浮亏超 40%;
募资困难:多家独角兽因找不到足够基石投资人,被迫暂缓 IPO,甚至放弃港股转投 A 股;
流动性差:中小市值新股成交低迷,基石份额解禁后难以退出,机构陷入 “套牢” 困境。
而 2025 年的反转,源于 “赚钱效应” 的传导:宁德时代、蜜雪冰城、恒瑞医药的基石投资者分别浮盈 110.8 亿、20.19 亿、31.69 亿港元,腾讯投资老铺黄金更是斩获 1699% 的涨幅,浮盈超 50 亿港元。这种 “投对即暴富” 的案例,彻底点燃了机构的参与热情。
二、赚钱逻辑:为何 “投进就赚到”?三重红利叠加的结果
基石轮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 “估值折价 + 资产优质 + 市场回暖” 三重红利共振的结果。机构之所以愿意承担 “6 个月锁定期” 的风险,本质是看到了清晰的盈利路径。
1. 估值折价:港股相较 A 股的 “价格洼地”
赴港上市的公司普遍存在 “估值折价”,为基石投资者提供了安全垫:
A+H 股折价明显:宁德时代 A 股股价长期维持在 40 元以上,港股发行价仅 32 港元(约合人民币 30 元),折价率超 25%;恒瑞医药 A 股与港股的折价率也达 18%;
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让利:为吸引基石投资,部分公司主动降低发行估值,蜜雪冰城港股发行市盈率为 25 倍,低于 A 股同行业 30 倍的平均水平;
锁定期补偿:6 个月的锁定期对应 “流动性折价”,发行价通常较市场预期低 5%-10%,进一步提升盈利空间。
某 PE 合伙人坦言:“只要公司质地好,港股的折价本身就意味着‘买得便宜’,解禁后即便随大盘波动,也大概率能赚钱。”
2. 资产优质:头部公司扎堆赴港,降低投资风险
2025 年赴港 IPO 的公司以 “行业龙头” 为主,优质资产属性降低了基石投资的风险:
A+H 军团加持: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 A 股龙头赴港上市,这些公司经营稳定、现金流充足,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消费与医药赛道崛起:蜜雪冰城、老铺黄金等消费公司,映恩生物等创新药企,均属于 “高增长、高壁垒” 赛道,符合机构的配置需求;
业绩确定性强:基石投资的核心逻辑是 “押注确定性”,2025 年港股 IPO 公司中,80% 以上实现连续三年盈利,远高于前几年的 50%。
这些优质资产的集中上市,让机构觉得 “即便锁 6 个月,也不用担心公司基本面出问题”。
3. 市场回暖:港股流动性改善,估值修复开启
2025 年港股市场的回暖,为基石投资提供了退出窗口:
资金流入增加:美联储降息预期下,北向资金回流港股,上半年净流入超 3000 亿港元,推动恒生指数上涨 15%;
投资者结构优化:主权基金(如科威特投资局)、全球资管巨头(如瑞银资管)加大对港股配置,提升市场流动性;
政策红利释放:港交所优化上市规则,降低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的上市门槛,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赴港,形成 “良性循环”。
市场的回暖让机构对 “解禁后退出” 充满信心,进一步刺激了基石投资的热情。
三、参与主体:从 “市场化机构” 到 “国资入场”,资本阵营的扩容
港股基石投资的参与者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从以往的 “外资 + 头部 VC/PE” 为主,变为 “市场化机构 + 地方国资” 共同主导的格局。
1. 市场化机构:头部 VC/PE 抢滩登陆,布局战略机会
高瓴、红杉中国、腾讯等市场化机构是基石投资的 “主力军”,它们的参与逻辑不仅是 “赚钱”,更是 “战略布局”:
高瓴:连续参与宁德时代、恒瑞医药、蜜雪冰城的基石投资,覆盖新能源、医药、消费三大赛道,既获取财务回报,又巩固产业链布局;
红杉中国:聚焦消费与硬科技,通过基石投资绑定蜜雪冰城、三花智控等企业,为后续产业链投资铺路;
腾讯:从财务投资转向 “战略 + 财务” 双轮驱动,投资老铺黄金不仅获得高额回报,还为微信生态的消费场景拓展埋下伏笔。
这些机构的参与,不仅提升了项目的公信力,还能为企业提供 “资本 + 资源” 的双重支持。
2. 地方国资:成为新兴力量,聚焦战略新兴产业
地方国资的大规模入场,是 2025 年基石投资的一大亮点:
投资方向明确:主要聚焦硬科技、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深圳国资参与某新能源电池企业的基石投资,上海国资布局创新药企;
资金规模庞大:某东部省份的国资平台今年已投入超 50 亿港元用于港股基石投资,且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
协同地方产业:国资参与基石投资往往带有 “招商引资” 目的,如某新能源项目的基石投资人中,地方国资要求企业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实现 “资本 + 产业” 联动。
国资的入场,为港股基石投资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也推动了产业与资本的深度融合。
3. 外资机构:回流港股,重新布局中国资产
随着中国资产估值修复,外资机构重新加大对港股基石的配置:
主权基金:科威特投资局、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等主权基金,上半年在港股基石投资中合计投入超 200 亿港元,看好中国经济的长期韧性;
全球资管巨头:瑞银资管、橡树资本等机构,将港股纳入 “新兴市场核心配置”,通过基石投资获取长期收益;
外资投行跟投: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投行,不仅担任 IPO 承销商,还通过自有资金参与基石投资,彰显对项目的信心。
外资的回流,标志着国际资本对中国优质资产的认可,进一步推高了基石轮的热度。
四、隐忧与警示:“狂欢” 背后的风险,并非所有基石都能 “赚到”
尽管 “投进就赚到” 成为主流声音,但港股基石投资并非 “稳赚不赔”,仍存在诸多风险,盲目跟风可能面临损失。
1. 分化加剧:头部项目与中小项目 “冰火两重天”
当前的赚钱效应主要集中在 “头部优质项目”,中小市值公司的基石投资仍风险重重:
破发风险犹存:2025 年上半年港股 IPO 中,仍有 15% 的中小公司上市首日破发,基石投资者面临浮亏;
流动性不足:部分中小市值新股日均成交额不足 1000 万港元,基石份额解禁后难以卖出,陷入 “纸面浮盈无法兑现” 的困境;
估值泡沫:部分热门赛道(如 AI、新能源)的中小公司,发行估值过高,透支未来增长空间,解禁后可能大幅下跌。
某投行人士提醒:“机构抢的是宁德时代、恒瑞医药这种头部项目,不是所有基石都能赚钱,中小项目的风险依然很大。”
2. 锁定期风险:市场波动可能吞噬收益
6 个月的锁定期内,市场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导致 “解禁即亏损”:
宏观环境变化:若美联储重启加息、全球经济衰退,港股可能大幅回调,即便公司质地好,股价也可能随大盘下跌;
行业政策风险:医药、教育等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若锁定期内出台利空政策,可能导致股价暴跌;
公司业绩变脸:少数公司为上市粉饰业绩,上市后业绩大幅下滑,导致股价破发,基石投资者血本无归。
2023 年某生物科技公司的基石投资者,就因锁定期内公司研发失败,解禁时浮亏超 60%。
3. 退出压力:机构集中解禁可能引发股价踩踏
当多家机构持有同一项目的基石份额,解禁时集中卖出可能导致股价暴跌:
解禁高峰冲击:若某项目的基石份额占比超 50%,解禁时集中抛售可能引发 “踩踏效应”,股价单日跌幅超 20%;
机构博弈加剧:不同机构的风险偏好不同,部分机构可能 “不计成本出货”,引发连锁反应;
市场情绪逆转:若解禁时市场情绪低迷,即便公司基本面良好,也可能因 “恐慌性抛售” 导致股价下跌。
五、未来趋势:基石投资回归理性,聚焦 “价值” 而非 “热度”
随着市场情绪的冷却,港股基石投资将逐渐回归理性,“盲目抢筹” 的阶段终将过去,未来的竞争将聚焦于 “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能力”。
1. 项目筛选更严格:从 “抢份额” 到 “选好货”
机构将更加注重项目质量,而非盲目追逐热度:
聚焦盈利确定性:优先选择 “连续盈利、现金流稳定” 的公司,避免未盈利的高风险项目;
关注行业壁垒:重点布局具备技术壁垒、品牌优势的企业,而非 “跟风热门赛道”;
深入尽调:加强对公司财务真实性、管理层能力的尽调,避免 “踩雷”。
2. 参与模式多元化:从 “单纯财务投资” 到 “深度绑定”
机构将从 “被动认购” 转向 “主动赋能”,通过基石投资实现 “资本 + 资源” 的深度绑定:
产业协同:通过基石投资进入企业董事会,参与战略决策,推动企业与自身产业链资源整合;
增值服务:为企业提供市场拓展、人才引进、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提升企业价值;
长期持有:部分机构将基石投资视为 “长期配置”,而非 “6 个月短期套利”,与企业共同成长。
3. 监管趋严:规范基石投资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
港交所可能出台更严格的监管政策,规范基石投资:
披露要求提升:要求基石投资者披露 “认购动机、锁定期后的退出计划”,增加透明度;
限制超额认购:对 “溢价抢筹”“哄抬发行价” 等行为进行限制,维护市场公平;
加强事后监管:对 “基石投资者与企业合谋操纵股价” 的行为进行处罚,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结语:狂欢过后,价值投资仍是王道
港股基石轮的火爆,是市场情绪、资产质量、资金流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投进就赚到” 的狂欢背后,本质是资本对中国优质资产的重新认可。但机构不应被短期赚钱效应冲昏头脑,需清醒认识到 “并非所有基石都能赚钱”,中小项目的风险、锁定期的波动、退出时的压力,都可能导致投资失利。
未来,随着市场回归理性,基石投资将不再是 “闭眼抢份额” 的游戏,而是考验机构 “价值判断能力” 的战场。只有那些真正看懂企业价值、做好风险控制的机构,才能在基石投资中持续盈利,而不是沦为 “追涨杀跌” 的韭菜。毕竟,资本的狂欢终将落幕,价值投资才是永恒的王道。

作者:恒耀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恒耀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