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也顶不住了
日期:2025-08-23 19:40:51 / 人气:30

在今年这场如火如荼的 AI 竞赛中,Meta 宛如一位突然发力、猛踩油门,企图疯狂赶超对手的冒险者。其在人才招募方面动作迅猛,投入资金毫不手软,内部组织结构更是历经多次大刀阔斧的调整。然而,到了今年 8 月中旬,这个科技巨头却如同遭遇急刹车一般,AI 部门紧急宣布 “冻结招聘”。不仅停止从外部扩充人员编制,就连内部 AI 人员在团队间的流动也被严格限制,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动。
Meta 官方将此举轻描淡写地称为 “基础性的组织规划”,解释称预算季刚刚结束,需要先确定 “超级智能实验室” 新的组织架构,再规划下一步行动。但究其背后的真正原因,资本市场的压力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华尔街的分析师们早已针对科技巨头们在 AI 领域的巨额支出发出警告。过去的几个月里,Meta 为了招揽顶尖 AI 人才,所开出的薪酬和股权待遇一路飙升。这不禁让投资者心生疑虑:如此高昂的投入,究竟能否换来切实可验证的技术突破?还是仅仅导致公司股权被不断稀释,成本无节制地扩张?
与此同时,业内也不乏质疑之声。Meta 以高薪吸引了众多来自各方的顶尖 AI 人才,然而这一做法是否会加剧公司内部的矛盾与争斗,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此前,就有不少老员工对新入职的 “明星科学家” 并不认可,不同 AI 团队之间也常因计算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技术路线理念上的分歧而摩擦不断。部分员工甚至因被边缘化而士气低落,更有甚者选择离职创业。当下,Meta 在 AI 人才争夺战中的行动已然来到了一个关键节点,无论是华尔街的投资者,还是硅谷的同行们,都在密切关注着 Meta,看其能否凭借这些重金招来的人才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Meta AI 大换血
2025 年上半年,Meta 在 AI 人才竞争中的策略可用 “快、狠、贵” 三个字精准概括。当接触来自 OpenAI、谷歌 DeepMind、Anthropic、苹果等机构的 AI 人才时,Meta 往往不走 “猎头 - HR - 面试” 的常规流程,而是由扎克伯格亲自通过邮件或 WhatsApp 直接联系,为这些人才开辟 CEO 专属的绿色通道,实现快速签约。在 Meta,天价薪酬 “大包” 屡见不鲜,签约金动辄以亿美元为单位。一些 AI 研究人员能获得四年 3 亿美元的超级薪酬待遇,个别顶级人才的报价据传更是高达 15 亿美元,这样的薪酬水平堪比顶级职业球星。而且,在这些被挖角的人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华人面孔。
除了常规招聘手段,Meta 还创新性地采用了 “反向收购式挖人(reverse acquihire)” 的方法。与传统的 acquihire 整合式收购不同,Meta 并非直接收购整个初创公司,而是直接将其中的核心关键人才招致麾下,而初创公司在人才被挖走后可能会陷入萎缩。例如,Meta 为了聘请 Scale AI 联合创始人 Alexandr Wang 担任首席 AI 官,就投入了约 140 亿美元的少数股权投资。此外,Meta 还通过向由 Nat Friedman 与 Daniel Gross 主理的基金注资,成功将这两位业界知名人士纳入公司。其中,Nat Friedman 曾担任 GitHub CEO,Daniel Gross 则在 2024 年与 OpenAI 联合创始人 Ilya Sutskever 共同创办了 Safe Superintelligence。
截至 2025 年中,Meta 已经成功吸纳了至少 50 名来自竞争对手的 AI 人才,其中约四成来自 OpenAI,两成来自谷歌。这一疯狂的挖人举动让整个业内瞠目结舌。OpenAI 的管理层公开指责 Meta 的行为 “疯狂至极”,形容被 Meta 挖人就如同 “有人闯入家中偷走了珍贵财物” 一般。
然而,一次性大规模吸纳新人才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硅谷的不少工程师认为,Meta 的这种疯狂招人行为,就像是将几十位顶尖的 A 级球员一股脑儿地塞进同一个更衣室,在 “位置” 分配和 “战术打法” 协调上必然会产生难以调和的冲突。经过半年内的数次内部架构重组,据《华尔街日报》消息,Meta 近期决定将旗下不同的 AI 业务统一整合到 “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并进一步划分为四个部门:面向 AGI 的研究团队(内部暂名 TBD Lab),新入职员工主要在此团队工作;AI 产品团队;负责构建训练与推理底层基础设施的团队;以及继续承担长期探索性任务的 FAIR。
Meta 发言人对外将冻结招聘解释为 “基本的组织规划:在完成人员招募,并开展年度预算和规划工作后,需要为新的超级智能业务打造一个稳固的架构。” 还有消息称,由于 Meta 人工智能部门近年来人员规模迅速膨胀至数千人,公司正在考虑对整体规模进行缩减。此前负责 Llama 系列大模型的团队 “AGI Foundations” 已被解散,部分团队成员打算离职。这主要是因为今年春季发布的 Llama 模型表现未达预期,不仅在公司内部遭受尖锐批评,在更广泛的行业社区中口碑也较为平淡。另一款代号为 Behemoth 的前沿模型在测试阶段成绩不佳,也被直接放弃。
与此同时,Meta AI 之前的研究负责人 Joelle Pineau 在今年早些时候离职,加入了 Cohere;Llama 项目研究员 Angela Fan 转投 OpenAI;Meta 生成式 AI 副总裁 Loredana Crisan 则跳槽到 Figma 担任首席设计官。再加上 8 月部分期权归属窗口期的影响,Meta 正处于一个 “旧部出走,新人入列” 的人员大换血时期。从当前时间节点来看,Meta 前期疯狂招人,如今又突然冻结招聘,这一系列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是公司在面对内外部压力时的一种策略调整。在继续大规模扩充人员之前,Meta 需要先平息内部因人员快速变动产生的混乱以及外部资本市场不断加大的质疑声浪。
华尔街的警告
对于 Meta 而言,内部的 “噪声” 主要体现在团队稳定性受到冲击,而外部的 “噪声” 则来自资本市场施加的巨大压力。扎克伯格在 AI 人才招募上的豪掷千金,虽然在短期内迅速扩充了公司的人才储备,但最终这些成本都要反映在财务报表上。随着 Meta 在 AI 领域的投资成本急剧攀升,华尔街的投资者们开始忧心忡忡:这些巨额投入究竟何时才能转化为实际收益?又将以何种方式实现资金回流?
最新的市场反馈并不乐观。今年 8 月,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包括 Meta 在内的科技巨头们,在向 AI 人才发放股权方面的规模正不断膨胀。如果最终这些投入无法在合理的时间内转化为可量化的现金流,那么这种做法将严重削弱公司的股票回购能力,进而压缩股东的回报空间。在他们看来,在 AI 人才招募上投入巨资,“既有可能推动 AI 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但也存在风险,可能会稀释股东权益,却无法带来任何显著的创新收益”。
与此同时,硅谷科技巨头们的股价普遍经历了一轮因 “AI 开支焦虑” 引发的集体回调。这并非市场看衰 AI 技术的发展前景,而是对企业在 AI 领域 “投入产出比” 的严重担忧。毕竟,如果一家公司在 AI 领域投入了数千亿美元,最终却只能获得几百亿美元的收入,那么在现实而冰冷的资本市场中,必然难以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在 2025 年 8 月 20 日前后,包括 Meta 在内的一些科技股遭到投资者抛售,股价连续多日下跌。虽然导致股价下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市场普遍认为,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近期关于 AI 热潮存在泡沫特征的评论,可能是引发此次股价波动的导火索之一。从 Meta 自身的数据来看,公司将 2025 年的资本开支指引上调至最高 720 亿美元,这些资金的核心流向主要是 “AI 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 “人才招募”。随着数据中心建设的推进、GPU 采购的进行以及团队规模的持续扩张,公司的利润端不可避免地受到挤压。
面对投资者们冰冷而尖锐的质疑,Meta 暂时 “冻结 AI 人才招聘” 这一举措,一方面确实是为了稳固内部 AI 组织架构,另一方面,也不失为向市场传递一个 “控制成本” 的积极信号。然而,尽管 Meta 试图通过这一行动安抚市场情绪,但围绕冻结 AI 招聘一事,外界仍然议论纷纷。如今身为 Meta 首席 AI 官的 Alexandr Wang 坚称,“我们实际上正在加大对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的投入。任何与此相悖的报道显然都是错误的。”
扎克伯格豪掷重金招揽这些 AI 人才,无疑是在为 Meta 的超级智能未来下注。而这一赌注最终能否为公司带来实质性的成果,将成为决定 Meta 未来命运的关键因素。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当下看似紧急的 “刹车” 行为,未来极有可能被视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性调整,届时华尔街的焦虑情绪也将随之消散;反之,若这一年来的巨额投入最终只换来一份平庸的成绩单,那么冻结招聘或许只会被看作是一次盲目无序冲刺后的无奈之举,暴露出 Meta 在战略方向把控和发展节奏掌控上的失控。在未来的日子里,每一个月的发展动态都将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增添新的注脚,整个科技行业和资本市场都在拭目以待,看 Meta 究竟能否在这场 AI 豪赌中成功逆袭。
作者:恒耀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在大学里感到自卑是正常的09-04
- 年销百亿黄沙水产市场搬迁:影响...09-04
- 连锁药房寒冬:老板一年净亏 200...09-04
- “如果不是真的喜欢,谁愿意做舔...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