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村庄的巨变:乡土社会流失

日期:2025-08-31 20:50:12 / 人气:36



忽城的历史与变迁

忽城全名忽城集,现虽集市取消多年,但人们仍习惯称其为忽城,它是一个仅有83户人家、户籍人口350多人的小村庄,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传说始于金代,忽必烈南征时,忽氏家族人因这里四面环水、是风水宝地,本计划在此建城,后因风水问题取消计划。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某吏部尚书曾到过此村,推测当时有忽氏皇族势力存在,吸引众人朝拜聚集,形成集市,村子改名忽城集。当时集市繁荣,街道约有600多米,店铺林立,还引来了僧尼道人定居传经授道。元惠宗五年(公元1337年)后,村里相继建立多座庙宇,香火旺盛。村庄道路四通八达,与周边城市均有官道相通,有“南京到北京,忽城居当中”的说法。忽城在历史上行政地位也较为重要,曾是丰县的第四乡第一里,里公所设在此处,新中国成立前后,顺堤区区公所、顺河乡区公所领导机构及供销社也曾设在此处,后集市逐渐衰落撤销。此外,忽城姓氏众多,反映出其作为集市演化的特点,村内原有初级小学,为村庄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本世纪学校撤销,校舍倒塌,村庄更显沉寂。

忽城的沉寂与喧嚣

如今,忽城村里的年轻人结婚大多选择在县城或镇里大酒店举办,只有在白事时才会在村里操办,此时鞭炮声、唢呐声等组成热闹的葬礼交响曲,让村庄热闹一整天。春节是村里另一个热闹的时候,外地游子返乡,除夕有小车声、孩子炮竹声、拜年声,还有牌场的热闹景象。牌场是多数成年人喜欢的娱乐场所,常客多为财富和社会地位较优越的人士。在住房方面,忽城过去的房屋多为土墙茅草屋,具有冬暖夏凉等优点,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观念改变,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始翻盖房子,房屋材料结构不断变化,如今基本定格。不过,由于上级危房改造政策和年轻人结婚需求,村里盖房可能即将结束。同时,忽城的民房建筑风格与江南苏式、徽式民居形成鲜明对比,若不拆迁,将是改革开放忽城村民居建设的年轮见证。

忽城农耕的变化与代价

忽城的农业生产关系经历了从解放初土改分田地,到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再到大包干分地、土地确权发证的过程。由于三十年人口增减不再调整土地,导致村里90后、00后在家无地,只能外出谋生,而外出的人大多混得不错。生产工具从过去的铁木犁等逐渐换成手扶拖拉机等,近十年又被大型播种机和联合收割机取代,这些现代化农机把农民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也带来了土地生态退化、河水和地下水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野生动物和植物大量灭绝等副作用。在饮食文化方面,过去红白事是全村参与的举村模式,民间美食花样丰富,但随着老人离世,这些美食可能失传。农业生产让村民衣食无忧,杂树和杂粮种植减少,依赖这些生存的昆虫、鸟类等也大量消失,村庄生态环境面临挑战,若恢复种植杂粮和杂树,有望打造绿色宜居的美丽忽城。

忽城精神世界的演变

忽城过去信鬼神的人较多,有老人讲述鬼故事和求雨等迷信行为,如斗关公求雨引发洪水等。后来村东建设了耶稣教堂,吸引了周围约四、五百信众,每逢礼拜天热闹非凡,教堂建设和运行开销来自信众捐款,反映出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儿时村里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奶奶教唱童谣、夏天夜晚听奶奶讲故事、听曲艺人说书等,但这些都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消失。文革时期,忽城也受到文革热潮的影响,有红卫兵、破四旧等活动。现在孩子们喜欢玩电脑、手机游戏,与过去孩子们在户外进行的“野蛮其体魄”的游戏形成鲜明对比,现代孩子在享受科技的同时,可能失去了部分精神滋养和身体锻炼的机会。此外,忽城在上级精准扶贫下,村容村貌有了巨大变化,道路硬化、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还修建了文体广场,但村民的一些习惯难以改变,广场常被用作晒场。交通方面,济徐高速通车和高速出口开通,方便了村民出行,年轻人的小车增多,未来有望实现上飞机的梦想。忽城有着深厚的农耕民俗文化和碧水绿地等资源,但要实现乡村振兴,还需要政策支持、政府投入、领导关怀以及忽城人自身的努力和觉悟。

作者:恒耀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恒耀娱乐 版权所有